原因似乎很合理:因為家裡沒錢,學生放學後要打工、幫忙家裡生計,也就相對缺乏時間溫習功課。
青少年的戀愛,往往極易點燃卻又快速熄滅,捉摸難定。愛因斯坦的第一任女朋友便是寄宿老師的女兒──瑪莉(住人家家裡還追人家的女兒啊)。
高中時的初戀:寄宿家庭的女兒瑪莉 圖片來源:Wikimedia Commons 愛因斯坦的初戀,是在他16歲的時候。他時常幻想著,將來和米列娃結成伴侶後,可以一起在大學任教他最喜愛的物理學,共同激盪知識與愛情的火花,攜手追尋宇宙的真理。愛因斯坦當時雖深愛著米列娃,但米列娃的個性、外表和健康等因素,都讓愛因斯坦的父母親非常不喜歡她。當愛因斯坦向他媽媽說:「米列娃會變成我的妻子」時,他媽媽「撲倒在床上像孩子般哭了起來」。去世前終於同意他和米列娃的婚事,愛因斯坦總算如願娶了米列娃。
波西米亞式的大學新生活,以及愛因斯坦專注科學的本性,讓愛因斯坦決定與瑪莉分手。米列娃可說是貫穿愛因斯坦一生最重要的女人,她讓愛因斯坦經歷極大的情感起伏與愛憎情仇。清代台灣的族群械鬥嚴重,「團結」是生存之道,商人間習慣彼此結盟、稱兄道弟,同一族群、行業也會透過媽祖廟來結盟,宮廟活動熱鬧時出陣頭,平時則保衛家園。
香灰即是神明的靈力,也是整趟進香行最重要的儀式與核心價值。進香的理由除了神明謁祖,移民溯源也是重要因素。但舉頭望去,身旁盡是年邁長者,她好奇一問,這才知道長者們是多年的香客。「從進香的第一夜,香客點燃第一根香之後,開始步行隨香,沿途一直接續燒香,不能中斷,整個進香活動都在香的燃燒中進行,稱為進香也是用來區分進香時期與平常的差異。
有意思的是,百年進香傳承的不只是民間信仰,還有默默被保存的古老地理。(圖片來源│張珣) 一炷香的神奇體驗 香還有另一作用:刺激嗅覺,引發身體的跨界反應。
這種感覺你應該不陌生,有時我們聞到某種飯菜香立刻覺得:啊,是媽媽的味道。她曾在演講中提及可以從每天3炷香,改成初一、十五3炷香或是一年12支香,但用好一點的香供養神明,多數信徒都能接受。香從漢唐時期進入中土,許多宗教儀式上都會燒香,讓信徒聞到味道就聯想到信仰,透過嗅覺觸發不同想像和感受,到另一個超越日常經驗的世界。百年來,信徒沿著清代的進香路線,徒步從一座廟宇再到另一座廟宇。
(攝影│林洵安) 香火才是靈力本體 但你有沒有好奇過:為什麼我們拜拜要拿香?神明進香也要取回香火?究竟,香具有什麼特殊代表性? 「香」在漢人信仰及儀式中不可或缺。如果沒有神像,也可用香灰取代。圖片來源│張珣 「割火」是進香最重要的目的,為神明「充電」,再次強化靈力。張珣指出,香的重要性可能來自人類對火的崇拜。
直到戰後,大甲鎮瀾宮與北港朝天宮有地位之爭,1988年後鎮瀾宮便轉到新港進香,中間也曾前往湄洲取香。信徒遷徙移居時,可以到大廟求取神明同意,攜帶神像到異鄉蓋廟供奉。
(圖片來源│張珣) 圖片來源│張珣 進香沿途上,許多信徒排隊等待「鑽轎腳」,希望掃除晦氣厄運,求得平安。子廟回母廟謁祖進香被稱為「回娘家」,表現出儒家親屬的價值觀,也有「吃果子拜樹頭」的報恩意涵。
圖片來源│iStock 香火鼎盛是台灣廟宇常見的景象,2017年政府推動減香政策,曾引起民間強烈反彈,抨擊政府滅香。作為全球最大的宗教活動之一,「媽祖遶境」已從日治時期的幾百人,暴增為今日十萬進香大軍。香爐、香火的重要性,可以從大甲鎮瀾宮進香見到。(圖片來源│張珣) 1984年,張珣第一次隨著中研院民族所團隊,參與媽祖進香遶境。雖然沒有任何進香指南,他們卻可以按照百年來既定的路線前進,從大甲鎮瀾宮到達北港朝天宮。進香是民間信仰總動員的時刻,除了香客信徒,居民也紛紛相迎由地方團體組成的各大陣頭。
從媽祖信仰傳播來看有兩種形式,一種是由中心往外輻射形式,如湄洲為信仰起源,之後如蜘蛛網般傳散到天津、廣州、台灣各地。從自主、彈性的多源頭進香顯示出,進香遶境不只牽涉到信仰,與政治更息息相關。
張珣認為,改變如果建立在尊重香文化的基礎上,更能調和現代環保意識。子廟就如同祖廟的分身,需要定期回去謁祖。
(圖片來源│張珣) 張珣指出,進香代表飲水思源、尊卑長幼有序的觀念,廟宇之間也有母子、姐妹關係,透過進香來確認彼此的淵源。香被火點燃,燒出香煙後飄上天空,成為和神明溝通的媒介。
攝影│林洵安 分靈、分香是華人民間信仰傳播的重要方式。首先,香就像是「無線電」,心裡想祈求什麼,就燒香拜拜對神明說。例如,以前大甲鎮瀾宮到北港朝天宮進香,鎮瀾宮帶著香火爐前往,由朝天宮舀出三瓢香灰給鎮瀾宮帶回。神明為何要進香遶境? 香火裊裊中,10萬信徒、9天8夜徒步,無論男女老少、貧富階級,點燃一炷炷香,與神明對話,直達天聽。
(圖片來源│Wiki) 圖片來源│張珣 大甲鎮瀾宮的香擔,裡頭裝著香爐,是進香之行最重要的關鍵「任務」,沿途由廟方嚴密保護。日治時期,日本政府為鼓勵本土化,建立非中國的國族觀,因而鼓勵廟宇到北港朝天宮取香。
(圖片來源│張珣) 圖片來源│張珣 香客手持進香旗進入大殿,大殿內即將進行「謁祖割火」儀式。進香遶境究竟藏著什麼神秘力量?為什麼廟宇年年都要進香? 進香:神明的靈力充電站 進香就像神明的靈力「充電站」,由信徒隨侍保護神明,返回老廟或母廟增添靈力。
」 張珣曾在文章中,特別描述進香時,香客經由香氣的嗅覺引發,帶出與日常不同的體驗,彷彿時時感受到神明的庇佑。圖為北港朝天宮的萬年香火爐。
圖片來源│Wiki 香灰象徵神明靈力,再透過氣味產生一種神聖的感覺。至於香爐,則源自古代的食器,有些信眾相信神明會吃香,香灰裝在香爐中用來供養神明。台灣的媽祖進香遶境超過百年歷史,被稱為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之一。但香擔則在廟方嚴密保護之下,避開人群,絕不讓外人有偷搶的機會,也絕對嚴守入廟時間。
過往大甲鎮瀾宮到北港取香長達7、80年,也是因為大甲、北港多為泉州移民。(圖片來源│iStock) 打開「時空膠囊」,進香路線按著古地圖進行 媽祖廟從最原始的祖廟重重分香,幾代之後要回到哪裡謁祖進香?其中大有玄機。
燒香後的香氣鎮定心神,香灰則象徵精神與靈力,燒成香灰也代表完全的奉獻。香火的背後除了有媒介功能、精神性象徵,還隱含了嗅覺所引發的感官體驗
(圖片來源│Wiki) 圖片來源│張珣 大甲鎮瀾宮的香擔,裡頭裝著香爐,是進香之行最重要的關鍵「任務」,沿途由廟方嚴密保護。可以說, 民間信仰重視不是那炷香本身,而是透過可見的香來移情與依託。